伟德BETVLCTOR是水産國家“雙一流”學科的重要支撐學院。2017年和2022年學科評估中,水産學科為A+等級。2019年,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專業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社會工作專業入選上海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學院前身為1912年創建的江蘇省立水産學校漁撈科,1952年發展為上海水産學院海洋漁業系,1992年改名為上海水産大學工程技術學院,2000年改名為上海水産大學海洋學院,2008年改名為伟德BETVLCTOR海洋科學學院,2024年改名為伟德BETVLCTOR。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學院已從單一的漁撈科,發展成以水産雙一流學科建設為重點,聚焦水生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養護與管理為主線,本、碩、博一體化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特色學院。
學院現有教職工88名(截止到2024年2月),其中教授(研究員)21名、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25名,國内外特聘教授15人。博士生導師18人,碩士生導師55人,國務院政府津貼3人,第六、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各1人;全國創新争先獎狀獲得者1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農業農村部傑出人才1個;全國漁業科技、行業創新領軍人才各1人;最美遠洋漁業人1人;上海市領軍人才1人;上海市東方學者6人,青年東方學者2人;上海市曙光學者2人;上海市教學名師2人。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教學團隊2008年分别獲國家和上海市教學團隊;大洋性鱿魚資源可持續開發團隊獲2012年農業部首批農業科研創新團隊和2023年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優秀創新團隊;遠洋漁業國際履約團隊2017年獲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獲2017年和2021年上海市教委戰略創新團隊。
學院下設2個系: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漁業治理與社會發展系;3個本科專業:海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含海洋漁業技術與信息工程、遠洋漁業系統集成與管理、生态漁業工程與休閑漁業三個專業方向)、海洋資源與環境(含海洋管理)、社會工作。
學院具有水産和海洋科學2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水産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1個海洋生物學二級學科博士授予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點(水産學,法學,公共管理);擁有農業碩士漁業領域碩士學位授權點。
學院現擁有國家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洋漁業資源可持續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農業農村部大洋漁業開發重點實驗室、中國遠洋漁業數據中心、農業農村部遠洋漁業培訓中心、長江水域生态保護戰略研究中心、漁業船舶驗船師培訓基地、水産科學國家級教學示範中心等國家和省部級平台,以及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等校級平台;與中國遠洋漁業協會等合作成立遠洋漁業國際履約研究中心和遠洋漁業學院。
近五年來,學院教師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課題1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餘項;省部級項目200多項;年均科研到賬經費超1億元;先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和教學成果獎10多項;先後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等全國性和省部級大學生創新獎30多項。
學院教師受農業農村部指派,經常性代表中國政府參加FAO、WTO等全球性國際組織,以及8個國際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多邊談判會議,任7個國際漁業管理組織的中方首席科學家,7人擔任國際漁業管理組織分委會或工作主席、副主席等重要職位。設有中國遠洋漁業協會鱿釣漁業技術組、金槍魚漁業技術組、大型拖網技術組、秋刀魚漁業技術組和過洋性漁業技術組等一批行業特色平台。
學院積極拓展對外合作,與美國、日本、挪威、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等國家(地區)的大學及聯合國糧農組織、亞洲水産學會、南極生物資源養護委員會等國際組織有着密切交流與合作,與100多所海外高校、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為開展國際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
一百多年來,學院為我國漁業的生産、教育、科研和管理部門及其相關行業培養和輸送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許多校友已成為所在部門的領導和科研骨幹,特别是為我國遠洋漁業的起步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未來,學院将始終秉承“勤樸忠實”校訓精神,積極對接國家海洋強國等重大發展戰略和行業的重大需求,以學校“2035發展願景”為目标,堅持聚焦、錯位和合作的發展原則,以水産雙一流學科建設為抓手,堅持專業、學位、學科、平台和科研五位一體的發展思路和國際化合作辦學發展道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鬥,為把伟德BETVLCTOR建設成為我國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的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漁業治理與文化傳承,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型學院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