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9-01
浏覽次數:10
近日,伟德BETVLCTOR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戰略創新團隊刊發了大洋性生物種類資源響應氣候變化以及塑料污染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漁業科學領域頂尖期刊《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連續發表了3篇論文。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給海洋生物資源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不同種類變化規律和響應機制具有差異。
論文1“Environmental fluctuation influences the ontogenetic dispersal and distribution of two ommastrephid squids in the Pacific Ocean”基于氣候和環境變化對物種的洄遊分布具有顯著影響這一科學假設,以太平洋兩種重要經濟種類柔魚和莖柔魚為例,通過采集和分析不同年份的耳石微量元素數據,結合大尺度氣候指數和區域海洋環境數據,闡述了重要經濟種類在不同的氣候背景下各個生長階段的栖息特征,獲取關鍵生活史階段的重要栖息環境特征,并對可能的洄遊路徑和存在的差異進行了分析(圖1)。該研究結果有效地揭示了氣候變化下兩種鱿魚的洄遊機制與策略,能夠更好地為研究其它大洋性鱿魚洄遊分布與氣候和環境變化的關系提供參考依據。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均為方舟副教授。
圖1 基于經緯度重心的不同年份柔魚(A)和莖柔魚(B)的洄遊路線
虛線表示個體潛在栖息地範圍
論文2“Nonstationary response of commercially pelagic species in the Humboldt current ecosystem to climate variability”基于物種資源與氣候和環境間變化關系具有與時間相關的非平穩性這一科學假設,以東南太平洋中上層重要經濟種類秘魯鳀、南美拟沙丁魚、智利竹筴魚和莖柔魚為例,根據物種産量數據,結合大尺度氣候指數和區域海洋環境數據構建阈值模型,識别氣候、環境以及物種産量躍變對應關系,論證物種産量變化對氣候和環境變化的非穩态響應(圖2),此研究結果厘清了東南太平洋重要經濟種類對氣候變化的非穩态響應,為評估其他大洋性中上層經濟物種資源與氣候和環境變化關系提供參考。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後馮志萍,通訊作者為餘為副研究員。
圖2 東南太平洋中上層物種資源對氣候變化的非平穩性響應
論文3“Uncovering the global status of plastic presence in marine chondrichthyans”基于人類活動及栖息地變化對全球軟骨魚類體内塑料污染具有影響這一科學假設,以軟骨魚類(鲨魚、鳐、魟與銀鲛)為例,通過構建全球軟骨魚類塑料污染研究數據庫,結合海域分布、栖息水層及物種瀕危等級,闡述了軟骨魚類塑料污染研究的發展動态和技術手段,并分析了各研究海域、栖息水層及瀕危等級軟骨魚類體内(微)塑料分布、豐度、顔色、形狀、粒徑、聚合物成分等賦存特征的差異(圖3)。研究結果為鲨魚、鳐魟等軟骨魚類塑料污染研究提供指導,對解析大洋生态系統塑料污染及其潛在生态風險具有重要意義。論文的第一作者為貢藝講師,通訊作者為李雲凱教授與畢業研究生黃學民。
圖3 2002-2024全球有關軟骨魚類體内塑料污染研究文獻地理分布及各海域間、不同栖息水層間及不同瀕危等級物種間軟骨魚類體内塑料豐度差異
以上研究工作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戰略創新團隊經費支持。
論文1鍊接:https://doi.org/10.1007/s11160-023-09815-1
論文2鍊接:https://doi.org/10.1007/s11160-024-09890-y
論文3鍊接:https://doi.org/10.1007/s11160-024-098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