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在全球首創“鱿魚預報”的人——記伟德BETVLCTOR海洋科學學院院長陳新軍

發布時間:2016-11-11

浏覽次數:250

(記者 彭德倩)前天,伟德BETVLCTOR教授陳新軍在全國漁業相關會議上發布一年一度的“鱿魚漁情評估報告”,提供北太平洋、秘魯等漁場鱿魚的當年數量“預告”,而各大遠洋漁業企業将據此在可持續範圍内制定科學捕撈計劃。

作為我國遠洋鱿釣科學研究的開拓者和領軍者,在全球範圍内首創這份“鱿魚預報”的陳新軍,近日被評為上海市教衛系統“優秀共産黨員·師德标兵”。

第一線的需求促成預報研究

對海洋物候環境的監測研究,是當今海洋科學研究的必争之地。陳新軍記得,幾年前,遠洋漁業企業有幾次遠赴重洋,漁獲卻并不理想,好幾次向他求助,“陳教授,能不能給個預估,讓我們有備而去?”這些來自漁業第一線的需求,促成了預報這一高精尖技術的生成。

怎麼會研究鱿魚?陳新軍說,全球海洋中頭足類漁業資源的總儲量為5000萬噸至1億噸,而目前全球每年的捕撈量約360萬噸,其中70%左右是鱿魚。鱿魚為一年生魚類,捕撈量過低是一種浪費,捕撈量過大也可能導緻海洋生物食物鍊的斷裂,需要适度适量——從這些因素來考量,預報是可行的,也是有必要的。

“姜太公釣魚”也有大學問

“鱿魚預報”是門綜合學問。鱿魚為海洋中上層魚類,适宜生産溫度為攝氏14度左右,在海平面下深及100米左右範圍遊動。所謂“鱿魚釣”,就是利用鱿魚的趨光性,将附有發光體的魚鈎放進海裡,鱿魚纏住魚鈎無法脫身。深海釣鱿魚,用燈光而不用魚餌,頗有“姜太公釣魚”的意味。用光來吸引鱿魚,并非中國首創,但将其不斷完善的中國科研團隊,卻已青出于藍。從研究魚,到研究光,陳新軍探索不斷。目前我國現有遠洋漁場中,漁情各有不同。北太平洋的鱿魚,一般一條0.5—2公斤,個子小,潛得深,往往誘集燈光需設置到海面下180米;秘魯漁場,鱿魚個頭大、分量重,對燈光和魚鈎的要求又有不同。魚被“遠光燈”誘來了,“近光”怎能留住它們?頻率如何設置?亮度何時調節?甚至挂燈船隻之間怎樣的距離才能最大限度提高誘集效率?都是突破的方向。

在海洋界發出更大的中國聲音

近年來,“鱿魚預報”幾乎“全中”,不僅成為國内漁業企業的規劃必備,連海外的漁業加工業都可能随之産生波動,影響力不斷擴大。

20多年來,陳新軍先後承擔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農業部公海漁業資源探捕專項等項目,圍繞大洋性鱿魚資源的漁業生物學與生态學、資源評估、漁情預報等領域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學術意義和重大應用價值的成果,獲得國際同行的高度認可。支撐陳新軍堅持研究的,是一份責任感。他說,國家大力推進實施海洋戰略,作為一個海洋科技工作者,隻有不斷探索新技術,幹得成事情、拿得出數據,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國漁業企業,才能在海洋科學領域,發出更大的中國聲音。

(來源:《解放日報》 2016年11月10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