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學高原學科系列報告

發布時間:2016-06-17

浏覽次數:135

海洋科學高原學科的建設一直圍繞着“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海洋環境與生态保護”這一主線,圍繞重大方向和重大關鍵技術優化配置海洋科技創新資源,以深遠海為重點,兼顧近海為學科發展特色。

此次特邀請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和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四位專家來校進行學術交流,歡迎感興趣的師生踴躍參加。

 

報告一:俯沖帶深部構造與闆片内部非均質性

人:夏少紅博士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報告時間:2016778:30-9:15

報告地點:海洋科學學院A323會議室

報告人簡介:夏少紅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首屆青年優秀科學基金獲得者。2004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石油工程專業,同年進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攻讀研究生,于2009年取得博士學位。一直從事大陸邊緣深部構造方面的學習和研究工作,在俯沖帶上地幔蛇紋岩化、活火山岩漿通道及其與低頻微震耦合關系、強震震源區的精細結構和發震機制以及反映地球深、淺物質循環的海南地幔柱岩漿通道特征等方面取得了創新性成績,其成果已在Ge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ondwana ResearchTectonophysics等國際著名地學期刊上發表,目前主持有國家基金、省基金等項目,共發表研究論文30多篇,其中SCI/EI論文20多篇。

   

報告二:南海浮遊有孔蟲現代過程與古環境替代指标研究

人:向榮博士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報告時間:2016779:15-10:00

報告地點:海洋科學學院A323會議室

報告人簡介:向榮,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6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礦床勘探專業,同年考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攻讀微體古生物、古海洋學方向研究生。2001年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海洋地質學博士學位。20019月進入青島海洋大學博士後流動工作站, 200311月進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工作至今。2009年赴德國不來梅大學MARUM進行為期半年的訪問學者工作。主要從事海洋微體古生物、海洋沉積和古海洋古環境等研究工作。先後參加多項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973研究項目、中國科學院重點課題等項目的研究工作。在國内、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其中SCI/EI論文20多篇。

 

報告三:南海内孤立波反射地震觀測與研究

人:唐群署博士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地質重點實驗室

報告時間:20167710:00-10:45

報告地點:海洋科學學院A323會議室

報告人簡介:唐群署博士,副研究員。2003年本科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博士畢業于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英國杜倫大學訪問學者,2015年入選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會員。主要從事地震學和地震海洋學領域的研究,研究方向為地震面波層析成像、反射地震觀測物理海洋現象、海洋水體溫鹽精細結構反演等。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項,其研究成果主要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cientific Report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Tectonophysics, Dynamics of Atmospheres and Oceans, Ocean Science等主流國際期刊。

 

報告四:台灣東側海域花東海盆海洋地質研究的意義: 由中生代到新生代、由大洋到邊緣海地質研究的契機

人:黃奇瑜教授

工作單位:台灣成功大學/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報告時間:20167710:45-11:30

報告地點:海洋科學學院A323會議室

報告人簡介:黃奇瑜教授,1982年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博士畢業。曾任台灣大學教授、台灣中央地質調查所副所長,曾在國際海洋古全球變遷IMAGES航次Marion Defurine研究船擔任主任科學家。長期從事台灣及附近海域古生物、海洋地質、構造地質、層序地層學以及天然氣水合物等研究。近年來發表相關學術論文50餘篇,兩次獲得台灣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海洋科學學院、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