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4-20
浏覽次數:173
|
報告題目:俯沖帶形成機制最佳假說的地質學驗證?xml:namespace> 報告人:牛耀齡 報告時間:2016年4月27日上午9:00—11:30 報告地點:海洋科學學院A323會議室 報告人簡介: 牛耀齡,男,1959年生,博士,現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導,1982年獲蘭州大學地質學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獲美國Alabama大學礦床地質學理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美國Hawaii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理學博士學位。1982-1985年在蘭州大學地質系任助教,1993-2000年任澳大利亞Queensland大學岩石學、地球化學與礦床地質學講師/高級講師(終身教職),2001-2002在年英國Cardiff大學任“英國國家自然環境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2003-2004年任美國Houston大學副教授,2004年至今任英國Durham大學終身教授,2008年12月任蘭州大學特聘教授。其中1983-1984年在南京大學做訪問講師,1986-1987年在美國Alabama大學做研究生研究助理,1988年在美國Northwestern大學做研究生研究助理,1989-1992年在美國Hawaii大學做研究生研究助理,1992年5月-1992年8月在美國Hawaii大學做博士後,1992年9月-1993年8月在美國Columbia大學做博士後。長期緻力于(1)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及成礦過程,(2)岩漿作用中的相平衡,(3)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學,(4)地幔岩岩石學及地球化學,(5)地幔熔融動力學及洋殼成因,(6)殼-幔循環過程,(7)大洋及大陸岩石圈地幔的結構、組成和起源,(8)大洋中脊與俯沖帶過程,(9)海山成因,(10)闆内岩漿作用,(11)蛇綠岩,(12)大陸碰撞帶及大洋岩石圈俯沖帶超高壓變質岩岩石學及地球化學,(13)俯沖帶起源及全球大地構造,(14)大陸碰撞及陸殼增生岩漿作用,等領域的基礎科學研究,在Nature、 Science、Earth-Science Review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Journal of Petr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和Geology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70餘篇,SCI被引7800多次,H-index: 51; Google Scholar 被引11000多次,H-index: 58。在上述領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和學術認識得到國内和國際地質科學界的廣泛認同。如發表于《Journal of Petrology》(49,633-664)的論文―Global correlations of ocean ridge basalt chemistry with axial depth: A new perspective 被選為自1833至今地球科學基石經典百篇論文之一 (其中有萊伊爾的《地質學原理》、達爾文的《進化論》、魏格納的《大陸漂移》以及闆塊構造理論和地幔柱假說的經典論文, 見:http://www.mantleplumes.org/Foundations.html)。 此外,牛耀齡參加/負責過8個大洋科考航次,發表與大洋岩石圈、地幔岩石地球化學和全球構造有關科研論文70篇。先後負責在太平洋、大西洋洋中脊和轉換斷層(局部有7000多米水深)成功拖網采樣150餘次,積累有很多采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洋中脊玄武岩、輝長岩和深海橄榄岩的樣品。主持/參與建設以超淨實驗室為主體的現代元素(XRF、ICP-OES、LA+ICP-MS)及同位素(TIMS、LA+MC-ICP-MS)地球化學實驗室5個(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英國卡迪夫大學、美國休斯頓大學,蘭州大學,中科院海洋所)。 發表的全球首批大量高質量大洋玄武岩、下地殼輝長岩及深海橄榄岩的ICP-MS 微量元素數據對傳統元素地球化學行為的認識和理論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戰。 牛耀齡200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海外傑出青年基金; 2006年和2008年分别入選美國、英國地質學會Fellow; 曾任國際地球化學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地科聯固體地球組成和演化委員會主席。曾擔任諸多國際地學期刊的編輯和編委,現擔任《Science Bulletin》執行主編 (地學)。
|
|